阅读历史 |

第197页(1 / 2)

加入书签

若不是经验丰富且熟悉兵法的老将,不可能如此敏锐地指出这些。

邬罕心中大惊,看向宋青远的目光更是多了几分敬佩。

宋青远对此似乎是毫无察觉,继续说道:等到入夜后,便可以用投石机向这几处投掷火药桶。

格日勒既然敢来,他就一定要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做有去无回。

火药桶?邬罕有些激动地问道:可是殿下之前叫人做的那些铁皮桶?

宋青远点了点头,不明白邬罕兴奋的点在哪。

邬罕伸长脖子眺望着已经在安置投石车的几处地方。不仅是他,部落里的大部分人都在关注着这里的情况。

宋青远带来的玄甲军这几天不是在配置火药,就是在组装火药桶和摆弄投石机,再加上附近还有士兵看守,寻常人禁止靠近,就连邬罕自己想要过去,都得有人在一旁陪同。

搞得这样神秘,大家都好奇得不行。

宋青远让人安置的投石机其实更像是古罗马的扭力弹射机,利用木梁下面铰接的绳索产生的扭力发射重物,能将二三十公斤的重物投掷到四百米开外的地方。

只要投石机的位置安放合适,那么火药桶就能直接将格日勒的军队炸得四分五裂。

入夜,随着一声令下,投石车上的梁木缓缓压低,然后伴随着弹射的声音,点燃的火药桶跨过乌伦河,重重地敲醒了睡梦中的叛军。

远处接连不断地传来巨响,沉重的声音好像要将大地都掀起来似的。

不仅是一直守在第一线的邬罕直接瞪直了双眼,就连远处的百姓都听到了这样骇人的声音,连忙捂住孩子的耳朵,低声哄着受惊的幼童。

不仅是震惊,许多第一次见到这个场景的人顿时被吓得一脸煞白。

这这就是火药桶的威力吗?就连早已见过黑火药开山时的场景的丹仁吉和邬齐那,都忍不住吞了吞口水。

接连不断的爆炸点燃了敌军的帐篷,远处的火光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刺眼。

在巨大的爆炸声中,应当是听不到其它的声音的。

但众人却似乎都听见了河那头痛苦的嚎叫声。

硝烟、血腥气、烟尘等混合起来的味道并不好闻,但宋青远却没有避开。

在密集的爆炸声中,他定定地看向河对岸的方向。

殿下可是不太适应?终于缓过神来的邬齐那凑到宋青远身旁,劝慰道:殿下要不先回营帐中,这里交给我和丹仁吉将军便是。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宋青远第一次直接参与到战场中来,邬齐那也是担心他会不适应,才想让他先避开这眼前这个有些残酷的场景。

宋青远轻轻摇了摇头,火光中,他的侧颜显得格外冷峻。

他知道邬齐那话里的意思,但事实上,宋青远心中并没有像第一次在燕云见到士兵屠城时,产生那种剧烈的厌恶和悲痛。

他曾听连提说过漠北的习俗,在漠北还没有统一的时候,草原上的部落间,时不时便会有战争发生。

像大鱼吃小鱼那样,大的部落吞并势弱的部落。

一个部落战败后,胜利的那一方便会将这个部落所有的男性都杀死,即使是年幼的婴孩,也不会放过。

而女性则会像战利品一样,被运回去,替他们繁衍下一代。

有时候若是不幸,草原上的女性一生或许会辗转数个部落。

频繁的战乱磨掉了她们所有或喜悦或哀伤的情绪,最大的心愿就变成了能在一个部落长久、安定地生活到生命尽头。

若是今天他不能把格日勒的叛军拦截在乌伦河一侧,几日后,这一切就会在他身后的齐格部落发生。

草原上的花被鲜血浸染,明年会开得更加热烈,但却再也等不来在花丛中欢笑高歌的年轻人。

作者有话说:

【关于投石机】

我国古代用来攻城的投石机应该射程应该是没有这么远的,大概一两百米,但是能投掷更重的石块。有资料显示可能有几百斤那么重,用来砸开城墙。

而文中提到的扭力弹射器,我感觉应该是被当成一种类似于炮弩一样的武器使用的。投射距离更远,但投掷物的重量会相应轻一点。有资料(《世界兵器博览词典》)说它可以将三十公斤重的石头投掷八百多米(存疑),应该没那么远。另一种说法是450码,也就是400多米,文中也是参考得这个数字。

贴一下原文,感兴趣的宝可以看一眼。

典型的靠扭力发射的抛石机由地上的坚固沉重的长方形框架,一根直立的弹射杆,顶上装有横梁的两根结实的柱子构成。弹射杆的下端插在一根扭绞得很紧的水平绳索里,绳索绑在长方形框架的两端,正好位于支撑架下面的位置。平时绳索使弹射杆紧紧顶牢支撑架上的横梁。

弹射杆的顶部通常做成勺子的形状,有时在弹射杆的顶端装一皮弹袋。弹射时,先用绞盘将弹射杆拉至接近水平的位置,再在「勺子」或皮弹袋里放进岩石或其他种类的弹体。当用扳机装置松开绞盘绳索时,弹射杆便以很大的力量恢复到垂直位置,并与横梁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