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回到八零种辣椒[穿书] 第47节(2 / 3)

加入书签

八十年代的城市,还没有像摊大饼一样四散摊开, 农资市场离学校, 纪大姐说, “十多里路”。

才五公里, 不远,开车十多分钟。

魏檗正想说不远, 谢英和温荣却齐齐叹了声“好远”,要打退堂鼓。

魏檗这次一愣, 反应过来。

她们现在出行,别说汽车, 自行车都没骑过来, 要腿着去。

“啊……”她也真心实意感叹了一句,“好远啊,出行不易。”

“瞧你们一个个的。”

纪大姐点点她们三个,温荣和谢英无所谓,魏檗她是一定要拉去的。但大家都是一个宿舍里的,如果只拉魏檗去,分成两拨, 似乎在拉小团体,显得不太好。

纪春兰学历不高, 能到如今的位子, 靠的全是会做人。

她点点魏檗三个人, 拿出老大姐的派头,跟她们说:“不要抱怨路远,今天大姐带你们开开眼界,请你们坐车。”

“哇!”

“那怎么好意思。”

谢英和温荣立马转变了态度,嘴上说着不好意思,身体却很诚实的往校门外站台走。

魏檗真的有点不好意思,她掏出一把零钱,还没点齐,被纪春兰一把抢过。

纪春兰强硬把零钱塞回魏檗包里,“这点能力姐姐还有。再掏钱,就看不起姐姐了。”

好吧。魏檗不再和纪春兰争辩,只是和纪春兰约好,下次再去,由自己付钱。有来有往,关系才能长久。

四个人说着话站在街边。

不一会儿,过来一辆售票的公交大巴车。谢英往前走了两步,被纪春兰一把拽了回来。

纪春兰指指被她挥手招过来,停在公交后的黄色面包车说:“坐那个。”

“啊?啊!”

谢英的神色从迷茫转为震惊。

魏檗和温荣也吃惊的看着纪春兰。魏檗吃惊于现在竟然已经有了招手即停的出租车。而温荣本来以为,纪大姐请客,让她们坐公交车已经很奢侈了。

要知道,前几年,这些“面包车的士”可是只收外汇的。只有外国领导人、外宾来,才能约到。

纪大姐竟然,竟然请她们坐“专车”?!这得多少钱啊。

温荣看看纪春兰,竟然有点不敢上车。

纪春兰爽朗大笑,她相信,这次出行,会让三个“小妹妹”印象深刻。

“走啊,上车,都傻了吗。”

魏檗率先反应过来,做了个请的姿势,让纪春兰先上车:“大姐,你请。我们跟着你。”

有了魏檗提醒,谢英和温荣也反应了过来,连连请纪大姐先上车。

纪春兰也不推辞,打开前门坐了进去,见魏檗三人从后门上了车,对司机说:“走青年路,去农资市场。”

“好嘞。”司机师傅十分复合魏檗的“刻板印象”,及其健谈。

就着纪春兰的话头往下聊,“看来您常去。路熟。”“是学校里的教授吗。”“科学院的专家啊,不得了。”“农科院不就是农业科学院?”

“现在农资市场可比以前乱。”“您了解啊,您肯定比我了解。”“公家单位都没饭吃吗,不能够吧。”…………

一路上,师傅话就没落地。

魏檗坐在后排,窗外高大的法桐掠过。通过纪春兰和司机师傅的聊天,她才琢磨出来为什么纪春兰对自己这么热情。

她穿来之前,也在农科院待过。虽然地方不同,每家单位各有际遇,但在时代的浪潮前,总体经历是大差不差的。

八十年代之前,农资——化肥、农药、作物种子,作为战略物资,一直是国家统一调配。特别是作物种子,有严格的适种区域和主要栽培区域。比如,湖南的水稻,卖到黄淮地区种,是犯法的。

这个规定,其实有一定道理。

因为各地气候环境不同,在一个地方种得好的品种,拿到另一个地方,可能会因为不适应另一个地方的环境,导致产量大幅度下降。

在粮食极为紧张的事情,一个地区当年收成不好,是要饿肚子的,不得了的大事情。

并且长途运输,还容易造成各地病害、虫害大交流,造成病虫害大爆发。

所以八十年代之前,各省统一调配农资。农科院负责研究生产种子,每年财政直接给钱,按照下发的计划任务,有多少需求生产多少。

但到了八十年代后,市场全面放开,农资经营一步一步变成了纯粹的市场行为。

连水稻、玉米、小麦这些战略性主粮作物,也没有强制手段要求必须种某一品种,只能通过引导、宣传,让当地更多种植适宜本地的品种。在魏檗工作的时候,政策监管和市场已经相当规范,还会偶尔出现种了本地不适宜品种,导致没有收成的情况。

更别说现在,一切向钱看,各家农科院、研发单位手段齐出。

魏檗听到纪春兰抱怨,“现在成啥了,每家单位都要自己创收,不断推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