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余下的只有噪音 第238节(1 / 2)

加入书签

“该死,又是纽约?”奥尔巴赫早该想到的,“这次他们终于得逞了!”

路易从奥尔巴赫的办公室离开之前,他从主教那得到了一个礼物。

一盒古巴雪茄。

这是奥尔巴赫最喜欢的东西之一,他每天要抽好几根。

“如果你不抽,就找个懂行的帮你收起来,如果保存得好,可以放好几年。”奥尔巴赫说。

“谢谢。”

路易拿起雪茄盒,说:“再见,里德。”

他走到办公室外,简·沃尔克已经知道结果,他给了路易一个拥抱。

路易走到自己的办公室,将钥匙放在桌上,来到外面的时候,他遇见了kc·琼斯。

“你真的不再考虑一下吗?”kc问。

路易摇头道:“剩下的就交给你了。”

路易感觉自己就像是带独立团打完县城的李云龙跟刑副团长交代后事:“现在可是兵强马壮啊!”

kc不确定他能否驾驭这支球队。

“路,我觉得我做不到。”kc说。

“想想湖人队吧,如果他们知道我要走,巴斯和莱利会高兴到把肚子拍烂,他们会很小看你,这是你的机会。”路易道,“再没什么比来自对手的轻视更好的战机了。”

正当路易要走的时候,kc最后问了他:“当初我们第一次见面,真的只是巧合吗?”

“当然不是,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的巧合?”

路易大笑着远去。

意识到自己被路易玩弄于股掌之中的kc,气得笑出来。

路易很惬意,就像所有走向完美的电影结局,他打开雪茄盒,切开一根雪茄,点燃,想像个赢家一样。

结果,他被狠狠地呛到了。

雪茄是不过肺的,他被呛得眼角流泪,干咳不止,恨不得把五脏六腑都给咳出来。

第三卷 奔腾年代(1984-1988)

第二百七十七章 焦头烂额

1984年,nba派遣使团造访中国,与篮协会面。

路易是代表团的十人之一。

这并不是nba第一次与中国产生联系,早在1979年,当年的冠军华盛顿子弹队便去过中国,并打了几场友谊赛。

路易坐上代表团的飞机时,心里并没有表面上那么轻松。

nba此行的代表是斯特恩的助手,哈佛法学院毕业的加西亚·林恩。

林恩看出了路易的焦虑:“你不是中国人吗,怎么也会紧张?”

“唉,我也不知道我现在算不算中国人。”

“怎么说?”

“心理上,我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但身份证却不是这么写的。我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附属地公民。”

说起这个,林恩来了点兴致。

“最近中国不是一直在和英国商讨香港回归的问题吗?或许要不了多久你就可以当个真正的中国人了。”

“确实如此。”

此番回中国,他的第一个目的是帮助代表团促成与中国篮协的合作,第二个目的,则是利用他在美国积蓄的资本,成立一家类似于东莞篮校那样的学校。

如果联盟办公室没有邀请他加入代表团,他不会有这个想法。

现在,不同了。

他有足够的资本,也有这个能力,更有名望。

而且,他百分之一万肯定中国篮坛从来没有利用好他们的人口优势(当然,足球在这方面更加惨不忍睹)。

现在是个非常好的时期,50-60年生人开始进入生育期,中国迎来婴儿潮,自1980年以来,平均每年至少有2000万个婴儿降生。

然后呢,80年代全国各地有多少体校?答案是不足50所。

虽然他们往往能挑选到那些“肉眼可见”的天赋,但晚发育的人非常之多,这些人如果没有在合适的年纪得到专业的训练,就基本不可能再成为职业球员,天赋自然就荒废了。

路易希望同时引入东莞篮校的选拔机制加上bj队在2017年推出的雏鹰留学机制。

将最好的年轻球员送到美国,在最激烈的环境下成长进步,挖掘出那些一度被荒废的苗子,或许,中国能多出几个nba球员也说不定。

所以,他的目标就是建立一所篮球学校,选择合适的人展开工作,再投入大量资金。

从飞机落地的那一刻起,路易就在为这件事奔波。

他得知外国人是不能在中国直接创办学校的,必须找中国籍的合伙人,所以他很快就打上了广告。

来电的人很多,基本都是骗子。

路易每天光是忙这件事就分去了大部分的精力。

到达中国的第二天,他连喘口气休息的时间都没,便和林恩他们一起来到了中国篮协的办公大楼。

此次双方主要就明年nba邀请中国队到美国打友谊赛之事商谈。

n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