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幕(1 / 7)

加入书签

tx市、信手捻来,不少同学开始翻书寻找着她说的《慈禧传信录》这段话,却没有找到。

“但戊戌变法是被慈禧扼杀的。”那名同学不同意。

“历史是要用理x思维来看待的。是,慈禧的确是一个专权者,她对权力的慾望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但可惜只有她能真正推动变法成功。”

“为什麽这麽说呢,蒙同学?”历史老师问。

“中国古代的皇权一向都高度集中在皇帝一人手里,虽然偶尔也有外戚专权,但最终还是会回到皇帝手中,而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后g0ng不得乾政,清初的孝庄皇太后就带了一个好头,待康熙ren後就还政於他,但慈禧毕竟不是孝庄,为了满足自己对权力的控制yu,她甚至不让光绪娶妻——娶妻就表示成年,成年就意味着她不能垂帘,所以慈禧的作法也引来了汉人官员的不满,被称之为祸国乱政、败坏纲常。

维新派是读孔孟长大的,讲的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於慈祥篡权的做法深恶痛绝,自然对她没有丝毫好感,所以他们把希望寄托在目前没有实权的光绪身上,甚至想帮助光绪夺回皇权,压根儿就没有想过通过慈禧推动变法。

可惜清朝不是汉人朝廷,他们更像是部落联盟,当年八旗进京,以ai新觉罗氏为

首,满州八旗入主中原,ai新觉罗是汉人至高无上的皇帝,却只是八旗的部落首领,为了表彰八旗的贡献,每一个皇帝都会封八个铁帽子王,让他们世袭罔替,配享太庙,所以应是满州八族共治天下。

在清朝前期,汉人官员都无法得到重用,在皇帝眼中,汉人始终都是外人。直到洋务运动,慈禧看到八旗子弟经过多年的荒废,只知道吃喝p赌、挥霍祖上的基业,知道国家的复兴不可能靠这些扶不起的阿斗,於是重用了曾国藩、左宗棠等汉人官员,但对汉人的重用并没有持续多久,满州各方势力根深蒂固,其间的关系盘根错节,他们早已是利益共同t,所以甲午战争之前,汉人官员的权力就已经渐渐被剥夺,而维新派大都是汉人官员,满汉官员本来关系就不怎麽好,要想推行变法已是困难。

事实上,维新派唯一的希望是在维新派们最痛恨的慈禧身上。

诚然,慈禧为了过六十生日,动用了北洋水师的军费,令水师的装备远逊於日本,最终导致了甲午战争的惨败,这点慈禧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慈禧并不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从她前期重用曾国藩等汉人官员、後来利用义和团来看,她也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国家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式,与时俱进,思索变革之法,她虽然也有眼界不够宽、对时局的认识不够深、封建思维转变得不够彻底的毛病,但她却是唯一一个可以震住满州官员的族长,所以维新派应该放下仇恨,放下私人情绪,放下文人的清高去找慈禧,寻求她的支持。

可惜维新派没有,他们却将希望寄托在光绪这个傀儡身上,光绪从他登基那天起就没有真正坐在龙椅上,一个毛头小子怎麽可能压得住树大根深的满州官员?新法受到满州官员的一致抵制这点毫无悬念,但这时候慈禧对维新并没有进行打压,而是采用观望的态度,甚至还准备放手让光绪他们去g,此时如果维新派能够稳紮稳打,一方面安抚满州官员,另一方面获得慈禧的鼎力支持,相信维新也能推行下去,毕竟权力都在慈禧一人手中,只要她支持,还不跟在大清的版图上画一个圈那样容易吗?

可是光绪和维新派实在是nozuozodie,在短短的三个月期间颁布了几十道新政诏令,内容书上有。简单总结一下,这些诏令是得罪了国有企业又得罪了地方政府,得罪了武将又得罪了文官,得罪了各方官吏又得罪了满州贵族。完全不像日本的明治维新,明治维新虽然也收回了贵族们的特权,但并没有让他们的生活质量降低,相反还提升了。

看到这些如雪片般飞来的变法诏书,既得利益者们马上意识到,无论变法给国家带来多大的好处,其结果毫无疑问都会使他们丧失把持了很长时间的特权!於是他们就开始思索未来的人生:‘变法利於国家,又不利於我,关我p事?凭什麽国家富强的帐单要由我来买?反正我现在小日子过得舒坦极了,还管得着si後洪水涛天?’

於是变法受到了很多人的抵制和反对,虽然也有一些明白事理的人支持,但毕竟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再加上光绪及维新派并没有实权,所以变法很难推行下去,而此时的慈禧还处於观望状态,到颐和园避世去了。

慈禧没发话,维新派和顽固派也都只能打打口水仗,谁也说服不了谁,变法的各项措施也都只能拖着,这时光绪又发布了一条诏令,要推行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大家都知道,就是剥夺皇权,这下慈禧坐不住了。

慈禧要从颐和园回紫禁城的消息传到了光绪和维新派的耳朵里,他们知道变法快完了,但如果这时他们不想着兵变,而是端正态度,直接去找慈禧,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分析当前的形式,阐明君主立宪的好处,再给一个缓冲的时效,也许慈禧还能接受,他们倒好,直接去找他们不熟悉的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